研究了超過六千個海洋裡的無脊椎動物的化石後,科學家發現珊瑚礁孕育出六成的新生命─這數字勝過了所有其他環境的總和。
無意外地,珊瑚礁孕育著大量各式各樣的生命。自19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爭議著究竟是珊瑚礁提供了絕佳的條件使新生命容易誕生,或只是單純因為珊瑚礁比其他棲息地更具魅力。因此吸引了不同的生物前來居住。直到現在,後者仍是較普遍的論點。
然而最近有一位專精於大滅絕的原因和演化結果的科學家跳上舞台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研究結果。他是誰呢,他就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演化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機構的教授 Wolfgang Kiessling。他率領了一支研究小組檢視6615種海底的無脊椎生物,包括蛤蠣、海蝸牛、三葉蟲、螃蟹和珊瑚…並調查了這些生物第一次出現的時間。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5億四千萬年前,那時的寒武紀大爆發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多樣性。為了研究的精準,他們排除了魚和烏賊的化石,因為洋流會將它們的屍體帶到離它們死亡之處很遠的地方。
在審視的物種之中,有22%源自於珊瑚礁或出於珊瑚礁附近。在考量到珊瑚礁與其他海洋環境相較下的稀少程度,Kiessling 認為真正的比例應該接近60%。在這些自珊瑚礁演化的新物種內,有超過 65%的物種接著才「外移」到其他的海洋棲息地。
究竟為何珊瑚礁能製造出大量的生命多樣性,答案依舊模糊不清。然而 Kiessling猜測:「或許是因為珊瑚礁提供了複雜的三度結構的棲息地,在當中有許多使生物易於存活的利基,並可以撫育大量不同的生物。」
珊瑚礁的生態系統特別脆弱且更容易滅絕。然而這樣的特徵,或許說起來有點弔詭,卻使得珊瑚礁更多產。Kiessling解釋:「較高的滅絕率使環境有更高的機率誕生出新物種。」不僅如此,珊瑚礁海域附近通常不那麼飽含養分,使得生物的族群數較小。而較小的族群數加上珊瑚礁及沙底的地理隔絕則使得環境更有機會分歧出新的物種。
Kiessling:「如果人類再繼續因為無節制的漁業、污染和無永續觀念的旅遊行為而毀滅世界上的珊瑚礁,我們失去的不僅會是海洋內最漂亮的生命棲息地,我們可能還會失去可以挽救目前生命多樣性危機的新生命!」
從2009年Kiessling 教授發表的學術文章來看,他的研究重心相當專注於珊瑚礁的分析。
Kiessling, W., 2009. Geologic and biologic controls on the evolution of reef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40: 173-192.
Kiessling, W., Roniewicz, E., Villier, L., Leonide, P. and Struck, U., 2009. An early Hettangian coral reef in southern Fra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end-Triassic reef crisis. Palaios, 24: 657-671.
Millet, J. and Kiessling, W., 2009. First record of coralline demosponges in the Pleistocene: implications for reef ecology. Coral Reefs, 28: 867-870.
Kiessling, W. in press. Reef expansion during the Triassic: Spread of photosymbiosis balancing climatic cooling.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10.1016/j.palaeo.2009.03.020
留言列表